心理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知识 > 心理百科 > 正文

自证陷阱:与其自证,不如转身

发布日期:2024-06-27    作者:         点击:


如果你在公园捡了一枝花拍照,却引来不明所以的大爷指责乱采,你该如何反驳自己并没有摘花?

如果你吃了一碗粉,却被别有用心的人冤枉吃了两碗,你会如何证明自己的清白?

如果你蹲下身子系鞋带,却被人诬陷捡了他的钱包,百口莫辩的你是否只能接受屈辱的搜身?

如果你遭受了某种伤害,周围的人却质疑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不知所措的你是否只能以死明志?

面对他人的指责或质疑,很多人都会自我辩解:我没有!我不是!不信我证明给你看!

而当你越是强烈地想证明自己,结果越是百口莫辩,这就是陷入了自证陷阱的表现。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一下自证陷阱吧。


【壹】什么是自证陷阱?

自证陷阱,就是他人站在审判者的高度,给你贴上不能接受的标签,对你的辩解视而不见或抓住你辩解中的漏洞,并继续诱导你不断自证。

一旦落入了自证陷阱,你就会陷入自我内耗的死循环之中。这样不仅仅会让自己身心俱疲,还会给予自己一种心理暗示,认为自己需要活在别人的评价之中。

莫泊桑在小说《绳子的故事》中描写了自证的可怕:“他人的误解和嘲讽,就像一根束缚你的绳子,你越在意,越辩解,绳子就会勒得越紧,让你在自我怀疑和消耗中逐渐窒息。”


【贰】为什么人们容易陷入自证陷阱?

01 良好印象管理的倾向

印象管理,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所以当我们被质疑被批评时,会去不断寻找证据,证明自己并不是他人口中的样子。害怕受到他人的误解,努力迎合外界的评价,这正是出于对良好印象管理的需要。

02 行动者和观察者的注意偏差

行动者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某一个方面,而观察者对当事人有多方面的注意。所以在被指责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急于去解释,而这很容易落入他人设置的逻辑圈套,陷入无穷尽的自证中,越证越迷茫。

然而过度自证让人于无形中陷入自我怀疑、自责的漩涡。当再一次被质疑却无法证明或者辩解得不到承认时,就会本能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断反思自己,在潜移默化中认可了他人的说法,甚至于产生一系列心理疾病。

03 人类的认知偏好

我们倾向于寻求与自己已有观点一致的信息,因为这样可以给予我们心理上的满足感,增强自尊心,并减少认知不一致所带来的不适。

在社交圈内与自己观点相异的人交往时,我们可能会感到不安或受到嘲笑,因此选择避免这种情况,进一步强化了自证陷阱。

04 自我认同与尊重和爱的需求

归根结底,我们不会对与自己无关的东西产生情绪反应,自证的背后其实是我们部分认同了来自对方的质疑或评价,“我这样做是真的很奇怪吧”,于是绞尽脑汁去证明自己不是对方想的那样。然而我们对外界评价的过度在意和着急自证,恰恰反映出内在的低自我价值感,即对自己不自信、不认可、不接纳。

很多研究表明,自我价值感与幼时的经验相关,特别是父母的态度。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发展早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后通过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得到的关于自我能力的内外评价反馈,形成并发展起自我价值感。父母“无条件的爱”可以帮助孩子获得较高的自我价值感,因为“不论外界怎么评价我,我都是有价值的,都是被爱的”。而低自我价值感的人总被外界评价左右,“考第一名才是好学生,大家才会喜欢我”“随叫随到才是一名好员工,老板才会看重我”,因此被质疑时才容易陷入自证陷阱,执着于扭转他人评价以获取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都有安全感和爱的需求,因此在任何关系中,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被温暖、被爱。当遭到外界的误解或攻击时,我们会本能地想要用自己的力量解开“误会”,消除“矛盾”,希望对方不再误解我们,能够给予我们理解和爱。


【叁】落入自证陷阱该如何破除?

01 保持冷静,不要情绪化

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情绪化要理智地思考。同时不给对方任何情绪上的反馈。如果对方执意认为你有错,而你无法通过对话解决时,可以考虑第三方的帮助。

02 遭受质疑,不自疑

很多人遭受质疑时,总是第一时间反思自己,批判自己。将自己陷于患得患失的折磨之中。《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说:“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要更严苛。”

当你不再自我怀疑,任何人的定义和解读,都不会对你构成伤害。

03 把自证变为他证

当一个人来质疑你,冤枉你的时候,Ta就已经预想好了你要怎么反驳。自证往往是一个死循环,要证明一件对的事情,需要很多的依据来佐证,而证明一件事情是错的,只需要一个点便能推翻。

在面对质疑、批评时,我们应牢记一个原则“谁主张,谁举证”,从Ta的逻辑里面跳出来,把自证变成他证:既然认为我做得不对做得糟糕,应该是你拿出证据来证明,而不是因为你毫无依据的几句质疑与批评,我便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自证。

04 建立稳定的内在自我评价体系

我们需要意识到,他人对我们的指责或评价并不都是客观的,很有可能是对方把自己的某些经历、对某些事情的想法、欲望或价值观投射在了我们身上,即“你对我的百般注解和识读,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却是一览无遗的你。”关注点的倾斜让彼此对同一件事的态度也不甚相同,比如有人认为男生要求AA是小气,有人则认为是有原则。外界的评价很可能是个人、偏颇、狭隘、变化的。因此,最重要的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认识我自己”,去建立稳定的内在自我评价系统,对自己有全面、清晰、客观的认知,只有真正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认可自己,才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便在自证中消磨生命。

作家余光中曾回应为何对追着他批判的人保持沉默,“我不回答,证明我的人生可以没有他;他不停止,表示他的人生不能没有我。”生活中充斥着大大小小的误解质疑,甚至是诋毁陷害,与其苦苦自证,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自证中去,不如保护好自己的情绪和健康,从“不信我证明给你看”转变为“凭什么我要证明给你看”。请记住,“与其自证,不如转身”。



文章来源:网络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三星路11号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