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冬(Beginning of Winter):立冬是冬季的开始。立冬时,太阳黄经为225°。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
【壹】立冬,文化渊源
《礼记·月令》中记载:“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这一描述勾勒出古人对冬天成因的理解:天地间阴阳之气分离,万物沉寂。
而立冬,作为冬季的起始,其历史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布《太初历》,首次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精准指导着农耕与生活节奏。
立冬不仅标志着自然界的秋去冬来,更蕴含了天地万物休养生息的深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三候——“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形象地描绘了天气日渐寒冷,生物蛰伏的景象。
在古代,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并称“四立”,是重要的节日。皇帝需亲率大臣迎冬于北郊,归来后赏恤孤寡,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及对生命的尊重。
至今,我们慰问烈士家属、抚恤孤寡的传统,仍源自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后,民间更有贺冬之风,更换新衣,庆贺往来,表达对冬天的期待与尊重。
立冬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承载了中国人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古老智慧,以及敬老尊师、扶危济困的高尚品德。
【贰】立冬,与秋天告别
宋代文学家释文珦的《立冬日野外行吟》中写道:“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立冬,是对秋天的一场深情告别。
然而,立冬之际,也让我们学会珍惜,珍惜每一次相遇,珍惜每一次道别。趁还来得及,对秋天说一声再见,对每一次的离别道一声“幸会、珍重”。因为每一次的相遇与离别,都是生命中最宝贵的回忆。
立冬之时,万物终成,这是人们最有成就感的时候,也是人们终于可以清闲,终于可以犒赏自己的时候,所以人们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平常吃得清淡、简单,到了立冬,人们往往买上什么四物、八珍、十全之类的药材炖鸡、炖骨。
很多地方立冬吃饺子,有的还特地吃倭瓜(南瓜)馅儿的饺子。夏日里收获的南瓜经过“糖化”之后,冬日的味道变得浓郁而香甜。
冬季的表象是冷峻而寡淡,但本质却是平和与安宁。它特别能够检验人们身心宁静的能力,或许也是造就思想和思想家的季节。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苦寒的岁月,过冬似乎是一场修行。我们常说良辰美景,而修行便是能把看似不是美景的日子,过成良辰。
【叁】立冬,深情地活着
元代诗人仇远的《立冬即事》描绘了初冬的景象:“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在诗人眼中,冬天虽寒,但春天已不远。
诗人席慕蓉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每一次的离别,都是为了更好的重逢;每一次冬季的来临,都是对春天的期许。
印度民间有句谚语:“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情。”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要相信,所有的离别与相遇,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已经结束的,就让它成为过去;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这一切另有安排。
立冬已至,天气渐寒,但我们的内心应充满温暖。给自己一句温暖的鼓励,告诉自己,无论春夏秋冬,都要用心去感受,去珍惜。
给朋友一声温暖的问候,告诉他们,久未联系,但从未忘记。
给亲人一个温暖的拥抱,感谢他们的陪伴与付出。
这个立冬,让我们一起道一声:冬天你好,秋天再见。愿你在每一个季节里,都能深情地活着,珍惜每一次相遇,勇敢面对每一次离别。愿你有岁月可回首,更愿你有深情共白头。
【肆】立冬,愿情有所依
立冬不仅是自然界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人类情感的一个微妙节点。在这个时节,人们往往更容易陷入对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期待之中。
秋天的离别让人感伤,但立冬的到来,又让我们对冬天充满了期许。
这种情感上的波动,其实是对生命无常的一种深刻体会。在立冬这个节点上,我们更加珍惜与亲人、朋友的每一次相聚,因为每一次的离别都可能成为永别。
冬天,大地卸去了盛装,以素颜示人,让人们体验着繁华褪尽的安静与简约。
与长冬无夏、长夏无冬或者四季如春的气候相比,暑往寒来的全版本四季循环模式,使我们对于岁月沧桑有了更深刻的感触。
《潜虚》:“日息于夜,月息于晦,鸟兽息于蛰,草木息于根。为此者,谁曰天地?天地犹有所息,而况于人乎?”
《皇极经世》:“冬至之后为呼,夏至之后为吸,此天地一岁之呼吸也。”
万物的生长有播放键,有快进键,也需要有一个暂停键。冬天虽然寒冷,但让万物有一个蛰伏、止息的时间不好吗?
人们也可以趁着这个时间从容地内敛、蓄势、养生,让机体和心神都顺应着时令的节律。
感谢寒与暖收放自如的四季,感谢秋收之后上苍给予我们一个“带薪休假”的时间。
文章来源:朝天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