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知识 > 心理美文 > 正文

哀伤与疗愈 | 清明节的心理意义

发布日期:2024-04-04    作者:         点击:



清明节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我们迎来了又一年的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是澄澈和暖的节气,也是追思故人的节日,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的美好景致,也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思伤情。如此看来,没有哪个节气能将悲痛与喜悦,思念与期盼结合得如此和谐。所以这个节气,也蕴含了不少的心理学意义。


清明与丧失、与哀伤

从心理学角度看,丧失是指失去亲近的人,多指亲人的离世。这种个体重要的客体丧失,会给人带来巨大的悲伤,会使人体会到被抛弃感、孤独感、失控感、无助感,甚至会有内疚感。

这是一个自然、正常的过程,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经历,可以说成长与丧失共存。

面对丧失,有人说时间会治愈一切。但其实每个人对哀伤的反应强度和哀伤反应的时间长短都不一样。

有些人会大哭、有些人会麻木、有些人则会愤怒,有些人会沉默……哀伤是多样化和个人化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正常的哀伤大都会减轻。

然而也有些人会经历病理性的哀伤——延长哀伤。在失去亲人的6个月后仍存在强烈的、持久的哀伤,还会造成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比如失眠、胃肠功能紊乱、体重减轻等躯体症状和抑郁、焦虑、内疚、愤怒、自杀意念等心理症状,以及回避与他人接触、生活角色受限、工作等社会功能受损。


清明与疗愈、与成长

有研究认为,人们终究会与逝去的爱或者依恋对象在内心逐步分离,哀伤在心理学中也有对应的治疗方法。

根据美国哀伤辅导机构Bo’s Place(波之家)认为治疗的六个要素包括:讲述有关死亡的故事,感受支持,认知和情感上的处理,接受死亡的事实,建立与逝者持续性的联结关系,重构死亡的意义。

 

【壹】清明节是建立与逝者的持续性和规律性的联结

人是活在关系当中,与人、物建立各种关系,并在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存在。与去世的人也在建立关系,比如不时在梦中梦见逝者,梦的情景是假的,但梦的情感联结愿望是真的。

作为每年一次的公共节日,清明节让人们与逝者保持持续性的联结,也让人们与家族和民族产生联结,以此满足我们面对哀伤时重获控制感和修复孤独感的心理需求。


【贰】清明节的祭奠仪式中蕴含疗愈能量

亲人离世,思念和感伤的情绪终究需要释放,于是清明节成为多年来形成的一种表达悲痛的特别方式。

清明时节,是一场盛大的祭奠。清理杂草,修整坟墓,祈祷、祭拜,放置鲜花……这些固定的悼念仪式,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人把那些还没有整理好的悲伤、愤怒、委屈、无助、恐惧、内疚等通通拿出来,用文化接受的方式把它们象征性的表达、宣泄。

这样哀伤的心理过程,是重构死亡的意义和寻找正面结果,这对丧失有着重要的心理疗愈功能。

经过情绪情感的宣泄后,人们知道并接受逝者已去,完成与丧失客体的分离。只有完成心理分离,才能够重回现实,更好的前行。亲人只留在记忆中,不再依恋,好好活下去乃是对亲人最好的怀念。

所以,在心理的层面上,清明祭奠实际也是在祭奠我们自己的过去,是在接受、接纳我们自己的现在。

 

【叁】清明节是慎终追远,也是承上启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节也恰好在春季,春天万物生长、给人以希望与生命力,象征生机与希望的心理意象,预示着迎接新生活。通过这种自然的衔接,让我们勇敢面对死亡,与思念握手,与哀伤告别,带着爱和希望重回生活。

哀伤是我们这一生中必定会面对的事情。致曾经历哀伤或处于哀伤的朋友,我们逝去的爱与痛,都不曾忘记。我们会用独特的方式保持联结,带着留下的祝福和遗憾,继续向前......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三星路11号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