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知识 > 心理美文 > 正文

好运设计

发布日期:2025-09-28    作者:         点击:





作者简介)

Part1

史铁生,生于1951年1月4日,北京人,著名小说家、文学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我与地坛》等小说与散文发表。1998年病情转为尿毒症,终至透析。此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出血去世。其作品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多种全国文学大奖,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3DC99

内容简介)

Part2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创作的经典散文集,以作者与北京地坛公园十五年的深刻情感联结为线索,展现了一段关于生命、苦难与救赎的精神之旅。

作者在双腿瘫痪后,地坛成为他逃避现实、沉思命运的栖息地。在日复一日的徘徊中,他观察四季流转与人生百态,悟出苦难是生命的必然组成部分,而坚韧地活着本身即是一种胜利。作品中深切追忆了母亲无声而伟大的爱,她隐忍的关怀成为作者后期重要的精神支撑,也成为现代文学中歌颂母爱的动人篇章。

地坛古老而宁静的环境促使作者展开对永恒与瞬间、个体与众生、生存与死亡的哲学思考。他意识到个体的渺小,却也从平凡生活中看到生命延续的力量。最终,他通过写作实现自我救赎,将个人痛苦转化为对普遍生命的关照,使写作成为对抗虚无、寻找意义的方式。

《我与地坛》超越了个人回忆录,成为一部探索人类存在意义的哲思之作。语言凝练而深情,思想深邃而温暖,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的巅峰之作。史铁生以残损之躯书写出最健全的思想,向读者传递了“向死而生”的豁达与力量。

2BD51

精彩分享)

Part3

《好运设计》(节选版)

既然人生充满了遗憾与苦痛,那么,何不为我们来生设计一份绝对的好运?一个完美的人生,应当是怎样的呢?

一、 设计完美的开局

首先,他必须有一个聪明的头脑。不,不能只是聪明,最好是天才!无论是艺术、体育还是科学,他都能轻松抵达常人难以企及的顶峰。他爱好广泛,学一样精一样,从来不知道失败为何物。

他的身体呢?当然要健壮优美。力气、耐力、敏捷性,他都堪称冠军的苗子。他从不生病,连感冒都与他无缘。

他的家庭,必然是温馨而优雅的。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既有智慧又懂得教育,从不苛责,永远慈爱,给他充分的自由与尊重。

总之,他的童年乃至青年时代,都应该像一条顺滑的直线,一路向上,充满阳光,没有任何坎坷。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二、 完美的困境与微瑕

但是,等等。如果一切都如此完美,顺利得如同预先设定的程序,那“幸福”的感觉从何而来呢?没有渴望,得到便成了索然无味的例行公事;没有过程的艰辛,成功的喜悦又怎能强烈?

所以,我们的设计需要一点“微瑕”。不能让他太轻易地成功。得给他设置一些障碍,但这些障碍必须恰到好处,既能让他有所追求,又能确保他最终一定能克服。

比如,他爱好长跑,但一开始并不能跑出最好的成绩。他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才能最终打破纪录,赢得掌声。这过程中的汗水,恰恰是成功甜蜜的催化剂。

他谈恋爱,也不能一蹴而就。最好有点小小的误会,短暂的分离,经历一点“好事多磨”的滋味,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的爱情才更显珍贵。

看来,绝对的一帆风顺并不可取。一点无关痛痒的坎坷,就像是菜肴里的盐,能更好地调出幸福的滋味。

三、 根本性的矛盾与醒悟

然而,问题真的解决了吗?这些被“设计”出来的坎坷,本质上依然是提线木偶的表演。因为他最终注定会成功,所有的痛苦都是虚假的、可控的。他的人生剧本,早已写定了圆满的结局。

这样一来,过程的意义被抽空了。一切奋斗都失去了真正的挑战性,变成了走过场。他永远活在确定的、毫无悬念的明天里。

更可怕的是,死亡这个最终的结局,我们如何设计?无论我们如何编排他生前的剧本,死亡都将为这一切划上句号。一个注定走向虚无的完美过程,还能称之为完美吗?在死亡面前,所有的“好运”都显得苍白无力,仿佛一场终将结束的幻梦。

我们突然醒悟:我们设计的不是一个幸福的人,而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幸运儿。而真正的痛苦,恰恰源于对幸福的渴望和追求;真正的快乐,也恰恰源于对困难的克服和对过程的体验。

四、 终点与过程的答案

那么,这个思想实验是否彻底失败了呢?不,它把我们引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答案。

生命的价值,也许从来就不在任何一个辉煌的终点或目标里。因为终点是虚无的,目标是可完成的。一旦完成,接下来便是空虚。

生命的价值,只能存在于一个地方——过程!

请你想象一个精彩的旅程,它的快乐难道仅仅在于抵达目的地拍照留念的那一刻吗?不,快乐蕴含在沿途的风景、遭遇的趣事、甚至克服的困难之中。人生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的“好运设计”虽然破产了,但它让我们看清了真相: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但是,除非你看到了目的的虚无,你才能够进入这审美的境地;除非你看到了困境的永恒,你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一个完美到没有痛苦和困境的世界,反而成了最大的束缚。而现实中的我们,正是因为充满了局限、挫折和无法预知的痛苦,才使得我们的奋斗、友谊和爱变得如此真实而有力。

所以,也许我们并不需要重新设计什么“好运”。当下的、唯一的、充满偶然与挑战的生命,本身就是最好的设计。

让我们欣赏过程,活在过程之中吧。在这场你被抛入的、充满偶然的生命之旅中,去体验,去创造,去抗争,去爱。这本身就是对抗虚无最壮美的舞蹈。

4E781

推荐理由)

Part4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常被目标裹挟却陷入迷茫:人生为何?苦难有何意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恰是为寻答案的现代人而作。21岁突遭瘫痪,北京地坛成了他的避难所。十五年间,他观园中四季轮回、众生百态,将个人痛苦升华为对生命意义的普遍思考。

书中探讨的问题与当代人困境高度契合:面对“内卷”焦虑,我们执着于设计完美人生,史铁生却在《好运设计》中点破——绝对顺畅的人生会抽空生命价值,精彩恰在过程的不可预知与创造可能;面对意义感缺失,地坛里的小人物昭示,意义不在遥远终点,而在“活着”本身的过程;面对孤独疏离,对母亲沉默之爱的追忆提醒我们,真正的联结藏在平凡日常中。

《我与地坛》给的不是虚无安慰,而是沉静的力量:教会人与苦难和解,带着局限热爱生活。生命本是“过程”,创造过程的美好,便是最大意义。这本书如沉稳锚点,虽不给标准答案,却能赋予人寻找答案的勇气与智慧,助我们安放迷茫、获得前行之力。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三星路11号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