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知识 > 心理美文 > 正文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焦虑?

发布日期:2023-05-04    作者:         点击:


(1)焦虑情绪行为的积极意义

从生物进化的观点看,焦虑或者担忧有着积极的意义。焦虑在个体面对危险的时候起着保护作用,它使得个体在面对危险的时候采取适当行为来保护自己。比如,猿人进入陌生丛林时候感到警惕,担心丛林里不可知的危险,这样的担心会使得他采取一定防范措施来保护自己免受可能的伤害。如果只是短暂处于丛林中,猿人只需要提高警觉,做好防范措施,一旦走出丛林,进入熟悉的安全区,就可以把一颗悬着心的放下来,放松警惕,回到正常的情绪状态了。

但如果猿人需要更长时间呆在丛林中,他就会更长时间出于警惕状态,防范可能存在的危险,也就处于担忧状态了。这样的担忧状态会让他做出相应的准备,防止可能突然出现的危险。正式因为猿人的焦虑或警惕,使得他能够在面对危险情境的时候,做出必要的准备和恰当的应对,这就增强了猿人活下来的机会。而那些不能在面对危险时刻做到警惕和焦虑的个体,往往就不能做出相应的准备措施,在危险中也许就没法活下来了。

达尔文的“物尽天择、适者生存”生物进化观点在这里得到体现,那些有着必要焦虑感的个体经过生物进化而得到生存,而那些缺乏必要焦虑感的个体则消失了进化过程中了。

17611F

(2)焦虑情绪行为模式的习得与泛化

在面临可能危险时候,个体体验到焦虑情绪,焦虑情绪促使个体采取必要的行为来降低危险,实际上没有实际发生危险结果。这样的结果就非常容易让个体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幸存下来,就是因为自己的焦虑及其相应行为。

心理学家巴罗认为针对可能的负性生活事件,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通过提高警觉性和采取回避行为来加以应对,正是这样的应对方式使得焦虑得以维持。故此,他们可能在面对其他类似情形的时候,更可能应用焦虑情绪行为模式——体验到焦虑,并采取某些行为来加以应对。

在面对可能存在的现实危险,个体产生焦虑情绪并采取相应行为是正常也是必要的。但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焦虑来源则不止于此,他们往往还对并不实际存在危险的情境产生焦虑情绪。这也就是说,广泛性焦虑患者往往把现实危险情形中的焦虑模式扩展到了并不必要产生焦虑情绪行为的情境中。这样一来,那些没有或者很少有实际危险的情境,也能引发患者的焦虑情绪并激活相应行为反应了。

博科维克(Borkovec)认为,焦虑个体对其所关注事事件负性和灾难性结果担忧而困扰,于是试图努力通过逃跑或回避(可能压制负性结果意象出现在头脑中)来阻止这些结果的发生。患者选择性地关注那些有可能出现困难或危险的事情,一旦搜索到某个可能的危险事情,然后想办法经历去避免它。比如,个体开始担忧自己将面临财政困难,他会检查所有自己有可能不能付账单的迹象,试图弄明白这些问题是怎么发生的以及怎么可以避免财政困难或解决这个困难。

由于患者放大了生活中的危险,便会常常体验到焦虑情绪,为了应对这些焦虑情绪就采取相应的行为。这样的情绪和行为给患者带来痛苦的情绪体验,并且给其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生活等方面带来功能损害。


文章来源:认知行为疗法学习中心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三星路11号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服务中心